2025年1月10日下午14:00,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与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交流会议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旨在加强两校学术合作与交流,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为推动学术创新搭建了重要平台。
本次会议出席的领导专家有: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李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书记、副部长黄莺,教授董兴辉、聂婕,副教授姜桂圆、蔡青、梁馨月,讲师甘言海、周小伟。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高阳,副院长单彩峰,副院长戴望州,院长助理姚遥,教授袁晓彤,副教授易子立,以及准聘副教授赵放、李文斌和准聘助理教授房钰棋、吕月明、史桀绮。会议由单彩峰主持。
在本次会议中,众多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深入见解。董军宇从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历史沿革讲起,阐述了学部发展现状及学科建设思路,特别强调了在习近平主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精神指引下,学科及专业建设的诸多举措。戴望州则聚焦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回顾学科根基与辉煌历程,展望学科五大前沿方向,同时展示了学院在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及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亮眼成绩。
随后,各位专家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聂婕围绕“海洋多模态智能计算”展开,从海洋科学大数据多模态特性入手,探讨 AI 应对策略及现存挑战,为该领域研究带来启发。
蔡青在医学影像智能分析领域,针对现存问题,详细汇报了物理模型驱动增强、数据受限图像分割和多模态一致性分类三方面工作,涵盖多项具体成果,凸显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的应用价值。
姜桂园探讨AI在公共交通服务中的应用,剖析交通问题研究背景与挑战,重点介绍AI在公交服务质量优化方面的应用设想,涵盖个性化推荐、交通优化等难题及空中交通预测管控等前沿内容。
袁晓彤聚焦“气象要素反演、降尺度与强对流天气智能预报方法研究”,以强对流天气预报为切入点,介绍气象要素、降尺度等概念,强调 AI 在气象领域的学术前沿地位,详述研究目标、内容与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姚遥在“高真实感三维内容构建”报告中,介绍三维重建管线及现存问题,分享多年研究成果,包括 R-MVSNet、Apple Object Capture API 等,以及点云可微渲染、三维生成等成果,推动三维重建技术进步。
易子立带来“视觉 AIGC 研究进展报告”,介绍视觉 AIGC 在企业、建筑、图像等多领域应用,展示 AIGC 实际应用表现,为应用结合提供方向与参考。
李文斌探讨“类脑存算一体软硬件协同设计与优化”,从类脑概念认知学习入手,指出问题与挑战,介绍面向类脑存算一体芯片的模型优化、编译方法及 CIM 器件建模,提出深度模型轻量化压缩方法,助力模型持续学习。
吕月明聚焦“安全可控的视觉内容生成”,以习近平主席相关指示为引,介绍高质量内容生成、对抗攻击基础研究及安全可控生成工作,涵盖多项关键技术,展望未来研究计划。
史桀绮在“迈向感知的机器人算法”报告中,比较传统与基于学习的匹配重建方法,探讨机器人智能提升路径,讲解语义建图、协同定位、物体补全与 SLAM、最佳视角规划等方法,展示 3D 机器人操作泛化性研究,为机器人感知算法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本次交流研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大学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会议中参会人员积极交流,最终会议在1月10日下午18:00圆满完成。